实践名称:
凝聚民族情意,传播非遗“技忆”
项目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本团队坚定56个民族文化自信,坚定支持与积极学习借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保护,并尽自己的力量探索以多民族文化交流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发展方式。
本团队成员有少数民族壮族、朝鲜族,成员家乡有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团队充分利用了家乡文化资源优势,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家庭背景出发,了解与探索多民族文化交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道路,并积极配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实施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实践模式。
本团队线上实践活动主要以微信公众号、抖音为宣传媒介,以每周推送中国一个省份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内容为主,还有非遗文化笔译、呼吁返乡投身乡村振兴诗歌等丰富多彩的精彩推文。
线下实践活动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古村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进行实地走访考察,了解非遗文化发展情况、乡村文化振兴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程阳八寨依山傍水,侗族人民善良淳朴,“人不劳动身体就不行,”走访的一位侗族吴阿姨说。吴阿姨今年六十但是白发甚少,拥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皮肤光润、白里透红。和城里人不同,侗族人民喝惯了山里的水、平日农事繁忙都没有时间护肤,却拥有长寿与美丽。
侗族非遗文化有侗绣、侗戏、侗族大歌、侗酒、侗族银饰等,种类繁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不是每一位侗族人民都会非遗技艺。有一点相通的是,侗族人民勤劳、和蔼、热爱生活,对美精益求精,是中华民族大工匠精神、劳动智慧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申请5A级景区的程阳八寨深受国家的重视,建有多家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举办过研学、写生、非遗教学、实践基地等多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活动,寨子管理井井有条。
侗族商业化气息虽然浓厚、但文化也以这样的形式传播。“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美国的、韩国的人都有,到处都是人。”吴阿姨普通话讲的不是很顺溜,但交流没有问题。走在岩寨的石板路上,看到“中国乡村童话节·趣野侗寨·国享童心”、来来往往的汉族游客穿着精美华丽的侗族服饰,银饰在身上叮当作响。虽疫情受阻,但我想,全世界人民应该都在默默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来中国游山玩水、来侗寨感受文化之博大精深。
身为朝鲜族,我想学习借鉴“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新疆是个好地方”,探索多民族文化交流下新型非遗发展道路,并在努力尝试中。
--英语2011陈震松
实践名称:
韭菜生存指北 财商在线助推
——上海市高校学生群体理财知识科普和财商提升的调研及实践
项目简介:
本项目基于微信平台,通过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理财小课堂: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定期进行推广、更新进行理财知识科普;线下通过系列公益讲座进行财商培训,多维度多渠道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理财知识科普和财商提升。所打造的理财小课堂符合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和兴趣,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旨在引导大学生群体中的“理财小白”进行理性投资,培养大学生养成长期定期投资的良好理财习惯,构建更加健康合理的大学生消费理财环境。该项目在助力发展大学生智慧财富管理知识科普和金融智商提升方面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1、团队参观红色基地,学习红色精神,追随红色印记,发现财商知识
参观贵州博物馆革命红色展览
参观红色基地
参观三峡博物馆
参观上海技术交易所
2、团队组织参加线上讲座
参观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及数字经济相关讲座,进行相关知识学习
参加上海大学生就业落户,创新创业相关讲座,针对讲座内容,会后进行小组分享交流
3、团队参与公益活动,给社会小朋友分享财商知识
4、团队进行财商读书分享会
5、团队同学在银行实习,学习财商和理财知识,并进行小组分享
6、根据暑期大学生的关注热点,进行相关财商知识推送和相关活动
结合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听取企业HR关于企业招聘的经验分享报告,穿插招聘过程中的可能
会遇到的经济小知识。
实践名称:
忆文——探访多元民族非遗文化,助力民族非遗保护
项目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对民族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团队在旨在暑期开展多项非遗相关的社会调查,分别从沪剧、襄阳花鼓戏、彝族服饰和竹编四个方向开展系列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参观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者等方式,采集相关视频图片或是书面资料,了解分析非遗传承现状,归纳不同非遗传承过程中所遇瓶颈的同与不同,总结经验教训,借鉴成功案例讨论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部分非遗现状,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文化多元,共同繁荣的氛围和环境的构建,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
实践感想:
通过实地去上海大剧院进行实地考察,我们感到沪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知晓率较低,在年轻人当中受众面较小,但仍然会有一些采访民众对于沪剧这一文化的传承发展持有积极的看法。我们也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沪剧人的不断努力探索,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沪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愿一同加入传承与保护沪剧这样的“队伍”,让沪剧文化生生不息。
—英语2112 高王颖 英语2112 胡屹阳
实践感想:
在调研实践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传统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但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技艺后继乏人。但是竹编仍旧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不少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的技艺。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代表,竹编产业也应继承以往优秀技艺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贴合现代的审美和使用需求,相信基于此的竹编产品生产与发展势必有极大的前景。
—英语2112 李雨菡
实践感想: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和线下采访,参观博物馆,不断了解到襄阳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在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后,发现年龄较大的长者对襄阳花鼓戏了解会更加重复,不少年轻人对其了解欠缺,传承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团队对于非遗传承中遇见的问题不断探索,寻求非遗襄阳花鼓戏不断衰落的原因。
—英语2112 任慧颖
实践感悟:
通过参观彝族奴隶制博物馆,观察周边彝族人文风貌,品鉴特色饭馆的服装展示等实践活动,我小组发现在彝族人民广泛分布的凉山,彝族服饰呈现出老龄化和商业化的趋势。
商业价值上,传统彝族服饰银饰繁多的特点使之成为当地景区和大型饭店的标配观赏节目,华丽的银耳饰成为珠宝店最常见的带有彝族元素的饰品。从此看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合理的商业二创有扩大彝族传统服饰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但在旅游业之外的生活中,彝族传统服饰多会出现在重大节日期间的彝族老人身上,少数人会日常佩戴镶银的帽子出门,也是老人居多。厚重且长衫式样的传统服饰让绝大多数年轻人望而却步,即使是需要正装出席的日子也是从简居多,于是就有了日常可见的“老人银饰服装齐全,年轻人只佩戴了一对繁重的耳饰“景象。服饰本身的特性缩小了受众,而缺乏年轻力量的产业难免会缺乏活力,因此本小组认为将彝族服饰作为旅游项目固然有助于文化传承,但推进服饰的面料改进以及合理简化也十分重要。
—英语2112吴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