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6月30日,我院科研成果持续产出,第二季度在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及经费到账等方面的进展如下:
一、高水平论文共3篇(其中第一单位3篇)
序号 | 发表人 |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刊物类别 | 备注 |
1 | 华莹 | Book review: Louise Ravelli, Theo van Leeuwen, Markus A. Hollerer and Dennis Jancsary (eds), Organizational Semiotics: Multimodal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 Discourse&Society | SSCI一区 | 独作 |
2 | 华莹 | The Art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Advance Careers by Plung, Daniel L. |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 SSCI二区 | 独作 |
3 | 王艳伟 | How to augment language skills: Generative AI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 SSCI二区 | 独作 |
二、项目申报
纵向项目申报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出校4项。
序号 | 申报人 | 课题名称 | 项目名称 | 备注 |
1 | 吴连春 | 网络空间治理中语法隐喻的智能识别与引导策略研究 | 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 出校 |
2 | 李俊飞 | 生成式AI赋能教育测评信效度验证及人机协同机制研究 | 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 出校 |
3 | 韩冰 | 《解读世界经济发展》 | 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出校 |
4 | 华莹 | 《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 | 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出校 |
三、科研经费到账
截至2025年6月30日,外国语学院科研经费到账50.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到账6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到账44.5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42%。
科研进展
(一) 论文类
近日,语料库研究团队连续发表专业交际(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领域的书评论文,研究成果均以上海电机学院为唯一单位,作者均为唯一作者。
1、华莹副教授在SSCI一区TOP期刊《Discourse & Society》(JCR1区,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2.7)发表题为 “Organizational Semiotics: Multimodal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Studies”的论文。
论文指出语言学家Louise Ravelli、Theo van Leeuwen与管理学家Markus A. Höllerer、Dennis Jancsary的合作编著开创的跨学科研究方法——Organizational Semiotics的重要意义、实证应用、效果评价及学术价值。论文建议拓展组织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的符号资源从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和行为延伸至数字环境下的电子产品和虚拟仿真行为,将研究议题从组织身份等传统话题延伸至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等新兴议题。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251338945
2、华莹副教授在SSCI二区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JCR2区,中科院2区,影响因子2.0)发表题为 “The Art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Advance Careers”的论文。
该论文从2014年爆发的通用汽车(GM) “钥匙门”事件所暴露的企业内部沟通失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商务与专业交际教学过分强调沟通“形式”要素的问题以及亟需培养应对复杂沟通挑战实际能力的迫切性。通过综述,论文认为Daniel L. Plung基于他在专业交际领域长达45年的领导和教学经验而撰写的一书The Art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在内容上从七个关键视角构建了涉及商业任务外部期望以及沟通产品内部结构和呈现方式的有效沟通策略,在风格上通过呈现历史上的真实片段来凸显这些策略的真实需求并借鉴经典的理论模型或案例为这些策略在现实商务沟通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但这些策略基本上都是言语沟通策略,建议纳入其他沟通模式(如肢体语言)将更完善。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10506519251350318
3、王艳伟博士在SSCI二区期刊《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发表论文“How to augment language skills: Generative AI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如何提升语言技能:生成式AI与机器翻译在语言学习及翻译培训中的应用》一书探讨了生成式AI和机器翻译如何改变语言教学与翻译培训,涵盖技术原理、多语言案例及57项课堂实践活动,旨在帮助教育者与学生应对技术变革。作者平衡了技术挑战与潜力,提供了实用指南和理论框架,但承认技术迭代可能使部分内容过时。该书为语言教育者提供了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实用工具与反思。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25.2482471
学术沙龙
为深化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融合,持续营造开放协作的学术生态,4月-6月,外国语学院举办系列学术沙龙院内分享活动,邀请学院教师分享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发现与科研项目申报经验。

4月25日,杨娜副教授分享了“外语教育中的词典使用:实践与反思”,通过词典与语言学习、词典与专业学习、词典与课程思政等,系统阐释了词典工具在外语教学中的多维价值,并辅以具体教学案例,为提高外语教育效能提供了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方法论指导。

同日,华莹副教授聚焦“SSCI论文写作:以Systematic Review为例”,深度剖析SSCI期刊论文的创作范式。讲座系统梳理了从选题定位到结构设计的完整路径,着重解析Systematic Review的研究逻辑与写作规范,并通过拆解国际顶刊典型案例,完整呈现了“问题提出-证据整合-理论建构”的学术写作闭环,为听众提供了可操作的学术写作指南。

6月11日,陈涛副教授在“从‘教’到‘研’的阶梯”主题分享中,以“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方法助力-教研教改推动”三阶段为主线,结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经验及AI智能体应用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人机互动实践将教学痛点转化为教研科研课题,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科研能力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日,成爽老师亦分享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从选题到成功申报立项的全流程经验,结合IATIC翻译认知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研修内容,对眼动追踪、击键记录、有声思维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人机交互、翻译过程认知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系列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享方式,为教师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和支撑,有效提升了教师科研素养,助力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跨学科应用研究,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